拿起攝影機,很多人天真地以為那是種浪漫的創作空間。事實上,拍紀錄片是條漫長而艱辛的路程。

 

稱得上台灣唯一戮力教導在地文化工作者拍攝紀錄片的「全景傳播基金會」(前身是全景映象工作室),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九二一地震五週年時,所發表的幾部作品,包括【生命】、【梅子的滋味】、【部落之音】、【三叉坑】等。

 

九二一滿五年時,我服務於《新新聞》。為了當期的專題與封面故事,跑了災區、訪了官員,也接觸了全景的幾位導演,包括吳乙峰、郭笑芸和李中旺。吳乙峰是全景的家長,他拍攝的【生命】讓陳水扁「數度落淚」,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宣稱看了六遍。整個台灣沉浸在紀念九二一的氛圍之中,【生命】儼然成了政治人物最有質感的消費。

 

這幾部紀錄片是我去採訪幾位導演時,在位於台北市南京東路的全景基金會辦公室裡看的。我不確定當時其他幾部片子的票房如何,媒體似乎都把焦點集中在【生命】上。如果當時大家因而沒有再去看其他幾部片子,實在是很可惜的事情。

 

【生命】有吳乙峰的述說故事的渲染力,但【梅子的滋味】(郭笑芸導)、【部落之音】(李中旺導)更讓觀影者在平實的情節裡,看到矛盾的人性並陳。特別是在經歷過災變的重建過程中,價值取捨、親人之間的衝突不斷重演:究竟是要等政府撥錢協助復原,還是自力救濟?原住民是要保有部落習俗,還是些接受漢人政府的政策補助?

 

當然除了這些作品之外,全景基金會還有其他紀錄片不斷產出,只是九二一的議題,讓他們的心血有機會聲勢浩大地呈現在國人面前。即使那年全景映像的影片引起輿論沸沸揚揚,但時間點一過,紀錄片還是回歸到角落,導演們默默地繼續用漫長的時間換取隨時可能消逝的景象。

 

全景基金會成立的宗旨,在乎「傳承」更甚於個人創作。但這份苦工難以為繼,致使全景目前暫處「休息」狀態。放棄了嗎?當然不是。投入全景的人,都秉持一個信念:生活裡有太多議題、太多人事物值得紀錄,這不是一兩個鏡頭來得及記下的,唯有讓更多人主動拿起攝影機為自己專注的課題留下鏡頭,影像才會更豐富。

 

當很多人投入創作時,全景的夥伴正在找尋有興趣的門外漢,教他們如何使用攝影機。因此,與其把全景定位為藝文團體,他們的努力更像是種社會運動。

 

 

 

 

  相關網站 : 全景‧生命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tch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