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今天騎單車,跟上週的方向一樣,從新莊往木柵。到了木柵,我不想再騎貓空,因此決定往猴山岳的方向去。

 

往貓空的路,現在不太適合騎單車,因為這是熱門的觀光路線,公車、轎車來來往往,不僅騎起來危險,空氣也不甚舒服。後來才發現這條過了動物園、地處偏遠的新光路段,這兒餐廳寥寥無幾,也就沒有公車上山,偶有三五成群登山客在路邊走著,騎起車來,心情自是輕鬆許多。

 

這段猴山岳的公路是有盡頭的,單車也只能騎至此,眼前只剩小步道延伸下去,是供登山客從深坑上來。花了三十五分鐘登頂後,視野相當清楚遼闊,加上豔陽高照,因而可看到遠遠的淡水河出海口,一○一大樓也完整地呈現眼前。

 

突然發現,這條不算寬敞的公路搭起了水泥材質的紐澤西護欄,原來的樹林自然生成的邊坡,全被剷除。

 

實在不懂,這段不到五百公尺路上,住家屈指可數,也幾乎沒有車跡,「登山客」來到這,自是徒步上山,怎會搭起了這一長串像是蜈蚣攀爬在路邊的水泥護欄?而且每一塊護欄間的距離相當緊密,幾乎是要黏在一塊兒了。

 

有這樣的迫切需要,非得把原始樹林砍掉,特地換上人工防護嗎?我是存疑的。

 

人,可以思考、有「成長」的特性,是發展的動力,但若因此常用一種「征服」的姿態與外界互動,把人自身置於大自然之外,用自以為是的方式看待「自身/外在」的關係時,這就會陷入一種可怕的衝突。

 

當人用控制的方式去和外界互動,眼前被克服的物,不過是暫時的狀況,最後它勢必會用加倍的力量,進行反撲。也許,我們活著看不到反撲作用在我們身上,但人類會繼續繁衍下去,子孫看得到。

 

人類的加工物品,常常是為了標榜著人的成就、人的能力,所以一項創新技術被運用時,那成就感是難以言喻的。可不可以有另一種不同的思考,去想想,人的加工技術如何與環境融合得更好?直接取材於自然,而非人工堆砌?

 

看到這些水泥,總讓我有股說不出的憂傷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tch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