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末豔陽高照的日子,我第三次騎縣道106乙,從新莊家中出發,經過動物園,然後上山。

 

我沒有帶著碼表計算里程與時間,祇有大約的估計,第一次往返大概五個小時,第二次四個半小時,第三次約四個小時。聽起來時間很長,真正爬坡的時間,並沒超過一個小時,心肺功能在最近三個月內,逐漸加強了不少,七公里的上坡路段,從一小時縮短到五十分鐘,少了十分鐘的腿力與心肺,應是這幾個月交叉著不同運動所帶來的意外效果。

 

過去在健身房,容易因為愛上某種運動,而把所有時間放在單項運動上。比方說,著迷拳擊,一天可以上到三堂拳擊有氧;喜歡婀娜的舞步,一整個星期就在跳拉丁;喜歡單車,三個月、半年都只上飛輪課。

 

這種運動方式,除了心情是盡興的之外,並沒有太多的好處,甚至容易造成運動傷害,因為過渡使用了某些肌肉與肌群。今年開始,一來因為得配合上班時間,二來,我也想再重新認識探索自己的身體,因此試著要求自己每天用固定的時段去運動,不管什麼課、哪個教練帶的,都去試試看。

 

Body Balance、拉丁有氧、Body JamHi Low、瑜珈、飛輪、Pilates到游泳,我在每週四到六天的運動時間裡,都儘量去嘗試與調配。

 

人都有一種錯覺,總以為運動越累越好,效果越大,儘管教練一直要扭正這種錯誤觀念,但人心真的很難一下子轉過來,而我也花了好幾年的時間,從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、體能改變,才逐漸養成這正確的概念。

 

這三個月的實驗結果,證實了運動需要高低衝擊相互搭配,效果才能愈加顯著,不管是在心肺功能的加強或肌力的迸發、肌耐力的訓練。

 

深坑七公里的爬坡路段,我從四月份騎到五月,一路上的變化雖說不大,但從春天到初夏,仔細觀察的話,變化還是悄悄地在兩旁花花草草的世界裡,進行著。

 

最近幾年,騎單車變得很熱門,不管是健身房或者外頭的團體,大部分的車友都比較喜歡騎公路競速。或許因為一開始我就騎山路,加上自己一直很愛往山裡鑽,而且,我平衡感不好,速度也拉不快,常常笑自己:跟頭牛一樣,動作慢吞吞的,但是,有耐力。

 

我有蠻力跟意志力,可以吧?

 

週六出發那天,我睡得太晚,十一點才出門,到了深坑山下,都已是中午十二點多,正午太陽大放熱力的時刻,還好106乙很僻靜,沿途樹蔭不少,在大熱天裡,不算太虐待。

 

七公里的爬坡路段,花了五十分鐘,換算過來,我的腳程是時速八‧四公里,沒錯吧?真是緩慢而艱辛。不過,我從沒有懼怕過這樣的挑戰,這絕非自己體力好或者有多厲害(我在登山路線上仍舊屬於肉腳階級),而是因為,這樣緩慢的過程,我可以很細心地聽著自己的一呼一吸,體會著心臟急速跳到快要不行時,幾乎要從嘴巴噴出來的奇妙感覺。

 

不是我喜歡這種考驗,而是挑戰體力的當下,我發現了身體的奧妙,就像瑜珈也是一樣,看別人的手腳扭成奇形怪狀,以為是特技,自己真的親身下去做了之後,才知道技術純熟本身不是目的,運動的真正目的(對我來說)是:認識自己,並從探索身體開始。

 

所有運動,都脫離不了要從呼吸的掌握開始,然後穩固核心肌群,接下來才是手腳的運用與擺動。在山路上騎單車,速度很慢,可以讓我仔細關照身上的每一吋肌肉、每一個心跳、每次腳踏下去的牽動,我從這兒和身體不斷對話。

 

看似渺無人煙的山區,外頭寂靜,我心頭卻忙得不亦樂乎!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tch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